热点内容:

2018年电影大全

歌手2

奥斯卡

春晚

陈立农陈立农

陈伟霆陈伟霆

吴宣仪吴宣仪

范丞丞范丞丞

首页 >剧情介绍 >电视剧剧情 >共产党人刘少奇分集剧情

共产党人刘少奇

2019年04月22日 09:410365经典网小雨

分集剧情

第1集 九满哭纸天性悲悯 刘九书柜少年好学

1961年春,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阔别故土近四十年后再次回到湖南家乡,深入调查走访民情,为期44天。刘少奇痛心地看到宁乡炭子冲昔日的乡亲们生活艰辛,他眼里含泪愧疚地对乡亲们说:今天终于圆了归乡梦。是他的工作没做好,这次回来就是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共产党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人民都能够吃饱饭,过上幸福的日子!虽然现在遇到了自然灾难,建国初期经验不足,但大家要相信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日子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乡亲们感动拭泪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刘少奇潸然泪下,鞠躬感谢乡亲们的信任和嘱托!在交谈中,乡亲们不断提及的是他年少时的一桩奇事:九满哭纸。那件事当年曾传遍了十里八乡。

那是1906年的夏天,年仅八岁的刘少奇在山坡放羊时,无意中捡到了一张报纸,他看后就坐在草地上发呆,不哭也不笑,同伴吓坏了,赶紧跑回家告诉刘少奇的母亲说九满(刘少奇乳名)看了一张纸就一直哭,待母亲赶到后喊了好久,刘少奇才回过神来扑在娘怀里哭。原来那报纸上写了一个四十岁的饥民,背着老母亲,旁边的妻子怀抱婴儿,一家四口投湖自尽,临死前仰天长呼:乞阎罗王赏米!母亲欣慰刘少奇这么小的年轻就有悲悯之心,父亲刘寿生意识到儿子刘少奇可能是个读书的命,当即决定明日就带他去朱家祠堂拜师。

次日一早,父亲就带刘少奇到朱家祠堂拜师朱五阿公,阿公已听闻了昨日九满哭纸的事,问其原因,刘少奇道报纸上写的一家四口投湖自尽好凄惨,阿公问他可否知道多少人没有米吃,刘少奇摇头。阿公让他看靠在柱子上的扁担,刘少奇思忖片刻答道:扁担横竖都念一,只有将它横起来才能当扁担挑米用。阿公非常欣赏刘少奇,送他学名:刘渭璜。阿公是刘少奇的启蒙老师,他的第一堂课是在山上。那日,天还没亮,阿公朱赞庭就带着刘少奇爬到了山顶上等日出,当清晨第一抹晨光从天地交汇处升起,朱赞庭告诉刘少奇:天地间的那根线就像一个巨大的扁担,能挑天下粮米,他若能闯出乡关,取得真经,便能像扁担一样填饱天下百姓的肚皮。而要立大志向成就大事业,刘少奇就要闯出乡关去县城去省城去皇城。这四字真经第一个字是“实”字,其它的字要靠刘少奇自己去寻找。

1961年5月8日,当刘少奇再次来到朱家祠堂时,阿公已经过世,刘少奇称赞他是个了不起的乡夫子,教会了自己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只是他的板子很厉害,所以他只在阿公门下学了一年。在1907年夏天,阿公上课打了两个学生板子后,刘少奇父亲认为他是老虎教书,棍棒下教出的学生,要么是狼要么是羊,都不成器,他决定明日让儿子转学去罗家塘。

一天,次日,刘少奇跪别师恩,阿公万分不舍。此后,刘少奇的求学生涯更加奇特,几乎一年就要换一个私塾,罗家塘学满一年后换成了洪家大屋。一天,刘少奇上学回来给家人兴致勃勃地讲述了学堂上老师讲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没想到父亲听后竟罚他去祖宗牌位前跪着背诵一百遍家训。晚上,父亲告诉刘少奇:刘家的家训是“老成持重,耕读传家”,所以不能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弄虚取巧,送他四处读书,就是让他长大后做一个老成持重,行善乡里的老实人,而不是成为一个奸滑取巧之徒。于是父亲不让他再去洪家大屋学习,打算过几日送他去洪木冲私塾读书。父亲的咳疾愈发严重,第二天,表哥秉真过来给父亲看病,他是十里八乡有名的郎中,父亲在病床前让刘少奇给秉真跪下,今日起边读书边给他做药徒,表哥见父亲执意坚持,只好同意。看完病后,秉真把刘少奇带到了他的一处祖宅里,现在卖给了周家,那里有个四面象山一样的书屋,令刘少奇大开眼界,表哥去乡里行医,刘少奇拿起书架上的《资治通鉴》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待秉真出诊回来,刘少奇竟捧着书坐在椅子上睡着了,连鞋都被炉子烧了一块。周家的孩童见状笑刘少奇不点灯不吃饭,是个小书柜,看书烧了脚不知痛。于是,刘少奇在家乡便有了“刘九书柜”这个外号。

第2集 求学萌生救国志 誓死不做亡国奴

那一夜,刘少奇父亲刘寿生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叮嘱大儿子刘绍源和二儿子刘绍达:九满天生就不是做田的命,他们一定让他好好地读书,直到他觉得读到尽头的时候。两个哥哥表态一定会照顾好九满。父亲临终前嘱咐刘少奇做郎中,做老实人!虽然刘少奇后来没能遵从父亲遗愿做郎中,但做老实人成了他一生奉行的做人准则。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全面爆发,辛亥革命是一场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这天,刘少奇的六哥从部队回来探亲,他在兵营做采办,家人惊讶地发现六哥把辫子剪了,六哥告诉大家:外面已经改朝换代了!他给刘少奇带来了一本书:《辛害革命始末记》,刘少奇捧着看了一夜。第二天他向六哥请教:现在成立了国民政府,是否人人有米吃?他听闻长沙的米价被英美日本几家商行操纵,新成立的都督府为何只管华商不管洋商?六哥被他这个书柜问得答不上来,只好告诉他想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得自己看,他会遵从父亲的遗愿帮衬着他读书到底。没想到刘少奇回屋拿来剪刀,让六哥现在就帮衬自己把辫子剪了。刘少奇在父亲去世后,母亲又让他换了三次学堂,这次他看了《辛亥革命始末》后,决定选择新式学堂。

1913年夏天,刘少奇去闯荡第一道关。他用扁担挑着行李来到玉潭学校求学,到后才知道新式学校不是私塾,得通过入学考试才能进去。教历史和地理的梅老师让他投篮三次如果投进去了就可以免试入学。刘少奇投了两次都没中,被围观的学生们嘲笑,他索性扔了篮球,告诉梅老师:他考试就是了。梅老师记住了他的姓名:刘渭璜。

刘少奇在玉潭学校的入学考试考了全校第一名,在这里,梅老师是他的第一位革命启蒙老师。他上课给同学们讲了当前的时局:帝国主义列强正在处心积虑的瓜分中国,而当今政府不作为,昏昏欲睡的民众不觉醒?偌大的中国已经快亡了!刘少奇和同学们在教室里义愤填膺地高呼:开化民智,铲除贪官!赶走洋鬼子,救我中华!

1915年5月,袁世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掀起各地反日高潮,刘少奇和梅老师一起组织学生游行示威向政府抗议,他振臂高呼:决不做亡国奴!如今政府昏聩无能,军队赢弱落后,人民散沙一片,唯有行动,才能打倒卖国贼,救我中华!围观民众的爱国热情在刘少奇的带领下瞬间被点燃!

一日,梅老师来到宿舍,看到刘少奇在刻章,原来他打算改名叫刘卫黄,梅老师猜到这个名字的寓意是保卫炎黄,他欣赏刘少奇的心志。刘少奇问起梅老师为何一直带着一把刀。原来13年前,梅老师到长沙求学,父亲让他学师范,他却报考了武备学校,想当一名出色的军人,没想到学了半年就被学校开除,原因是他在梦中喊出了杀洋鬼子,学校杀鸡儆猴,老师劝他给校领导送礼贿赂,梅老师当场砍断了这把刀表明心志:只知惟命是从,不明大义的军人不做也罢。后来他参加了同盟会。这时有人叫梅老师到校长办公室去一趟。

梅老师因游学示威被县政府抓走,刘少奇组织了几个学生离校住庙隅以示抗议。教育局长得知后勃然大怒,斥责校长连个学生都管不住,校长提醒说这名学生入学考试拿了头名状元,教育局长却要求他立即开除刘少奇牌示。

刘少奇被开除的公示贴出来后,同学们义愤填膺,纷纷卷起行李搬离学校以示抗议。校长提醒教育局长:梅冶成老师是受大家爱戴的一位老师,而且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后全国上下都是一样的抗议反对声。玉潭学校是湖南的百年名校,如果出事,教育局也不好交待,后来县里在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不得不释放了梅老师,但他还是被学校解聘了。1961年5月3日,刘少奇再次来到玉潭母校,坐在昔日的位置上回忆着当年带领他走向革命的第一位老师-梅冶成先生。

1916年夏天,刘少奇去长沙前拜访了梅先生,梅先生告诉他:新政府成立后国家失去了法度和公允,洋人和家贼都杀老百姓,天下没了讲理的可能,救国就只剩下一条出路:就是铁血主义。梅先生引荐刘少奇到长沙去找自己的一个故交,也是一位奇人,他是宁乡人。

刘少奇到长沙后,在梅先生的指导下,一往,是他必须 闯的第二道乡关和不可缺席的战场。

刘少奇和同学贺执圭到长沙后,在梅老师的引荐下认识了何叔衡,他确是一位奇人,37岁报考师范,如今40岁尚未毕业,令刘少奇和贺执圭敬佩不已。二人即刻决定就和何叔衡一起做忘年同窗,读第一师范。何叔衡安排他们先去宁乡人办的寄宿舍住下来。刘少奇却迫不及等地想去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看看,于是他和志军来不及放行李,就挑着扁担奔向了岳麓书院。这所千年学府让刘少奇惊叹不已,看到书院正厅门上悬挂的四个字“实事求是”,刘少奇突然悟道这四个字也许就是当年朱五阿公给自己讲的四字真经?从书院出来,二人看到城里到处悬挂着木匣子,刘少奇听说这些木匣子是汤屠夫用来装革命党的头颅,以讨袁世凯的信任。二人正在看时,巧遇到了玉潭学校的黄校长,黄校长告诉他们,他现在是宁乡驻省中学的校长,他们到那里读书可以直接跳级插班,他热情地带刘少奇和贺贺执圭前往寄宿舍。

第3集 刘少奇考进讲武堂 军事才华初露锋芒

1916年,刘少奇到长沙后晚上坐在寄宿舍门口,凝望着灯杆上用来装革命党人头颅的木匣子,毅然决定不上一师改考宁乡驻省中学,因为第一师范招生规程上有一条是学满毕业后必须在小学教满三年才能自主择业,而宁乡驻省中学虽然没有名气,但黄校长答应四年学业可以让他三年毕业。他告诉贺执圭:梅先生曾说过,想救国只有铁血主义,所以他不甘心静静执三年教鞭再出来奔赴沙场,他迫不急待地想早点出来做实事,唯有这样才能告慰在灯杆上献出头颅的先驱。贺执圭愿与刘少奇同行,他们听说程潜的护国军与汤芗铭已经开战,马上就要打到长沙了。

次日,刘少奇和贺执圭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高呼:“打倒汤芗铭”,很快学生们被军警镇压,关到了长沙督军署监禁所。刘少奇一生数次被捕,而这一次是他生平第一次,当时他还未满18岁。后来黄校长和何叔衡筹钱疏通,二人才被释放。

出狱后的刘少奇看着教室满黑板的公式,苦苦思索着这些知识为何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和被滥杀问题?他气愤杀人两万的汤芗铭仅被赶走了事,人命竟贱如蝼蚁!这时随军的六哥来教室看他,刘少奇喜出望外,郑重告诉六哥他也想当兵。六哥一想,现在正好有个机会,程潜打回了长沙,准备重开讲武堂,刘少奇想起讲武堂就是梅先生曾被开除的地方,但它现在招学兵的条件必须是现役或者是退武的初级军官。六哥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有个朋友以前是排长,刚刚退伍,他的证明在自己手里,刘少奇可以顶他的名去报名。

1917年5月,刘少奇以刘丰生的名字在讲武堂报名,可没想到他的班长竟是之前他关押在长沙督军署监禁所的狱警郑五幺,郑五幺一眼就认出了刘少奇,却并不声张,只抓着这个把柄故意刁难他,让刘少奇给班里每位学员打洗脚水。

晚上,刘少奇给大家打了水后,郑五幺得寸进尺地命令他给自己洗脚,刘少奇不得已忍受了屈辱,郑五幺悄悄提出以50块银元做为交换条件,刘少奇断然拒绝。郑五幺恼羞成怒,当即宣布以后刘少奇每天给大家打洗脚水。之后的训练中,他也是千方百计给刘少奇使绊子,但这并未阻碍刘少奇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人。一次在班级足球比赛结束后,同学们气愤总被老兵欺负,这时副堂长来到他们一班,正夸奖刘少奇门门功课优秀,有人汇报:长郡中学足球队向他们讲武堂发起了挑战,副堂长正要回绝,刘少奇建议可以一试,如果他们赢了长郡中学可以赢得荣誉,副堂长思忖片刻,提出可以踢平但决不能输。刘少奇郑重点头承诺,副堂长立即回复长郡:一周后足球赛在讲武堂踢。

一周后,比赛如期举行,一开始长郡中学就遥遥领先,轻松赢了上半场,副堂长捏了一把汗,眼看比赛就要输了,刘少奇立即告之大家改变战略,后半场打防守反击战,在他的组织下,最终讲武堂与长郡中学踢成了平局。副堂长称赞刘丰生为讲武堂立了大功,奖励一班当天晚上可以自由活动。同学们也主动表示以后不让刘少奇打洗脚水了,郑五幺却暗地里警告他,早晚会把那件事捅出去。

晚上刘少奇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约上何叔衡一起出去吃饭,他告诉了大家自己冒名顶替入学这件事,何叔衡建议刘少奇在别人揭发之前争取主动。而且卫黄这个名字在当今时局过于敏感,建议他改一下,自此,便诞生了“刘少奇”这个名字,少与他原来的名字绍谐音,奇则寓意少小立奇志。刘少奇决定明天就主动找副堂长坦白这件事。

次日清晨,讲武堂召集一班紧急集合进行野外训练,任务是把一门大炮拉到神鼎山上,让大家熟悉操作,在晚上12点之前准时拖回来,否则班长和班部都要接受处理,若炮有损毁,每人领30军棍。

刘五幺带着一班同学行至神鼎山脚下,碰到了一个难题:那枚大炮太重了,同学们根本扛不到山顶,这时刘少奇出了个主意,他出发时带了绳子,可以用绳子捆住大炮,大家合力将它拉到崖顶的树上,这个办法成功解决了运送大炮的问题。返程途中,刘少奇发现大家走错了方向 ,他立即向班长汇报:月牙指的方向是西方,而讲武堂应该走南方,他们在上个岔路口走错了,应该马上往回走。大家意见不一致,刘少奇指出:白天来的时候他们是沿着涝河走的,但现在走了这么久连河水的声音都听不到,同学们觉得言之有理,但郑五幺却不服气,称走错了他不担责任,刘少奇当即表示愿意承担后果。12点,在刘少奇的带领下,一班准时返回,副堂长欣喜他们能在神鼎山这么复杂的地形里按时归队,同学们自豪地说这全是刘丰生按照月牙的方向找到了返程的路,副堂长当即表态给刘丰生记功,这让郑五幺心生恨意。待同学们回宿舍后,他立即向副堂长揭发了刘少奇冒名顶替的事。

次日,刘少奇来到副堂长办公室,坦白了自己的真实情况,副堂长惜才,告诉他是堂堂正正第一名考进来的,他不叫刘丰生,也不是闹事的刘卫黄,刘少奇感激涕零,告诉副堂长:他叫刘少奇!副堂长叮嘱:如果上面问起,他就说是老哥退伍时让他接刀。

第4集 刘少奇决心上北大 被骗回乡娶亲

刘少奇感激副堂长的谅解,这时二人听到外面响起了炮声。1917年,北洋政府带军南下,镇压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护法战争由此爆发。1918年春,皖系军阀张敬尧入主湖南,下令解散讲武堂,刘少奇短暂而奇特的一段军旅生活由此结束。他回到了湖南老家,提议昔日回乡的同学们聚在一起读书讨论,为曾喊过的救国口号寻找具体实践的办法。刘少奇在书中发现,美国现在的钢厂产量是我国的数倍,那些西洋国家更是发明了大炮坦克等重武器,而这些都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他不再一味相信农耕养民,也不完全指望铁血主义,而想寻找一条工业救国的道路。

一天晚上,母亲和四哥四嫂、七哥,郑重叫来刘少奇,告诉他说:刘家和四嫂的周家在坟山上有些纠纷,明天县里来断案,祠堂公推刘少奇去支应法官,刘少奇提醒家人,两家世代姻亲打官司不管什么结果,都是一笔糊涂帐,还伤了感情,他不愿出面,建议让四哥实事求是地和法官讲。

次日,刘少奇在路上遇到了昔日同窗李桂林,他得知李桂林母亲已过世,便随他回家看望桂林父亲,也是他的六叔。刘少奇看到六叔家里一贫如洗,六叔问他:天天各派之间杀来杀去,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他读了那么多书,怎么不替他们想想办法和活路?刘少奇听了心情沉重,看到六叔家里已经没米下锅了,他赶紧跑回家装了半袋米准备给六叔送过去,走到门口,却被七哥指责自家坟山那么大的事他都不上心,倒是操心别人家的事,幸好娘和四哥没为难他,刘少奇才将米顺利送给了六叔。晚上,母亲让刘少奇不要介意四哥白天的话,这些年家里多亏四哥揽了附近煤窑加工谷米,日子才比乡邻好过些。刘少奇始终不明白现在的世道怎么会这么糟,母亲称他这几年在外面读书不安份,做了很多得罪官府的事。虽然他父亲留了话,让他读书读到自己作罢为止,但周祖三家里的书也够他读了,母亲要求刘少奇这次回来就不要走了。

第二天,刘少奇到周家书屋看书,他困惑地问秉真自己是否太自私,爹娘生养了六个儿女,最疼的是他,坚持让他不断读书,现在他已经长大了,却还要继续靠哥哥嫂子养活,这不公平!秉真开导他:他若不读书回乡务田,会欠下父恩,若做了郎中,则会辜负了梅先生和朱五阿公的师恩,因为他们对刘少奇的期望不止于此。他为了追求小公平而心有惴惴,岂不是要放弃为了追求大公平而坦荡直行?刘少奇豁然开朗,立即表示他想去北京上北大,因为那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在那里他一定能找到救这个世道的办法。但问题是他现在连中学的毕业证还没有,秉真称他有个亲戚曾在长沙的育才中学毕业班读书,现在有事回乡了,刘少奇可以顶他的名插班,巧的是他的名字和刘少奇只差一个字,叫:刘士奇。刘少奇感慨,他才二十岁,名字却已经改了五次,加上这一次已经六次了。他晚上就和母亲谈心,称自己要闯出乡关寻找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的办法,但母亲这次却说什么也不同意让他走了。

次日清晨,母亲早早就叫来四哥和七哥商量,将刘家老屋扩展五间,给刘少奇弄个大点的读书屋子,正说着,四嫂急急地跑过来说,九满的东西不见,他已经走了,母亲一听急得晕了过去。晚上,她与几个儿子商议决定用娶亲的方法拴住刘少奇。四嫂立即推荐了她们周家年龄相仿的细妹,称若能结上亲,也可以平了刘周两家坟山的风浪!

1919年3月,刘少奇正式进入长沙育才中学就读,他在炭子冲家乡自学了一年多,读了大量中外书籍后,让他对人生对救国的道路有了新的憧憬。一日,他收到母病危的家书后心急如焚,一路哭着狂奔回家,但他万万没想到,炭子冲家里等待他的却是母亲和哥嫂为他张罗的婚事。刘少奇在家门口得知实情后掉头就跑,哥哥们追上他,劝说刘周两家的亲戚都来了,他现在毁婚会让母亲颜面尽失,而且让周家姑娘一辈子遭人嘲笑,甚至会活不下去,刘少奇无助地蹲在地上思索良久,不得已只好妥协。他如傀儡般穿上喜服与周家女子拜堂。看着一对新人礼成进入洞房,母亲如释重负。

洞房花烛夜,新娘自己揭下盖头,哭道早已料到是这样,她却做不了自己的主。刘少奇道他们这门亲事是为了调和周家和刘家的纠纷罢了,他要出去读书去找改变世道的办法,不确定走多久,也不确定能否找到,甚至能否活着回来。新娘清楚自己没读过书,没有能力留住他。刘少奇告诉她自己天一亮就走,只要周家长辈同意,她可以退婚。新娘却表示她在轿子上已经想清楚,一世要埋在刘家,刘少奇离开,自己就守在屋里伺候他娘一辈子。刘少奇决定将父亲走时留下三十亩田全部转到她名下,随后向新娘鞠躬致歉。新娘含泪提出了一个要求:如果他将来有了孩子,能否过继一个给自己养老?刘少奇答应:自己第一个孩子就给她送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