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宫女都来祝贺胡善祥即将成为太孙妃,胡善祥听着她们的祝词,只是感到开心,可没想到胡尚仪突然来了。胡尚仪亲自给胡善祥下跪,跟其他人一样也祝贺胡善祥,并给她行礼,让胡善祥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背对着不敢看胡尚仪。
朱瞻基在宫里蹲了一夜,才艰难地挪着自己的步伐回了东宫,朱高炽和张妍都不知道他怎么回事,直到发现朱瞻基发高烧了,才感觉到事情不对劲。朱高炽怕张妍担心,让朱瞻基先别说,等张妍不在身边时,再慢慢地跟他说清楚,朱瞻基则只表示,自己以后都不会再笑话朱高炽在御前的唯唯诺诺了。朱瞻基发了高烧,昏睡了一天一夜才醒过来,朱高炽这才指责朱瞻基自作聪明,非要往朱棣那里凑,忙着帮朱棣处理别的事情。朱瞻基在被朱高炽骂了之后,才把孙若微的身份告诉朱高炽,而朱高炽表示他也没有办法,只能准备好全家一起被流放的心里准备。
朱瞻基看朱高炽唠叨了半天,也一点办法没有,显得更加泄气了,朱高炽这才提醒他,朱棣喜欢给别人出难题,可这题是真是假就得朱瞻基自己参透。朱瞻基深夜把徐滨和孙若微叫来,一起商量如何给朱棣一个交代,而孙若微则还在气自己被朱瞻基他们当成了棋子,所以表示自己没有意见。徐滨把情况告诉孙若微,说明有人选在朱瞻基大婚的时候,把孙若微的身份揭发,朱棣没有办法只能严惩,所以朱瞻基必须做个选择。朱瞻基告诉孙若微,最坏的打算,便是他这个太孙被废,他们一家全都被流放,而他最终落得的下场连朱允文都不如了。
胡善祥深夜被朱高煦约出去,让她特别的害怕,因为她还没有忘记在朱高煦那里所受的罪,所以特别害怕事情再重演一遍。朱高煦提醒胡善祥,他为了让胡善祥当上这个太孙妃,将孙若微是靖难遗孤的身份告诉朱棣,让胡善祥记住以后他们就坐同一条船,让胡善祥有任何的情报,都必须马上通知他。
朱瞻基三人商量了一晚,最后明白过来,举报之人便是朱高煦,徐滨于是想去见朱高煦,解决这个难题,可朱瞻基却认为不妥。朱瞻基想要自己去见朱高煦,徐滨也认为这样不行,因为这等于承认了窝藏靖难遗孤的罪名,孙若微听了便跟朱瞻基要求,让她设法与朱棣见上一面,如果三天之内朱棣不见她,她就自刎而死,绝了所有后患。
朱瞻基发着高烧去求见朱棣,朱棣怎么也不肯见他,他只能让太监传话,声称他是来辞行的,朱棣这才肯见朱瞻基。朱棣见了朱瞻基,马上就问朱瞻基想要去哪里,朱瞻基没有说清自己要去的地方,朱棣于是给朱瞻基出了一个主意,让朱瞻基也跟着不投降的那些陈友谅旧部,一起在海上生活。朱瞻基看朱棣什么也不问他,便只能求朱棣,容他把心里话,全部说出来。
朱瞻基怪责朱棣,没有帝王的胸襟和气度,对待靖难之殇的做法是错的,如果有一天有人当众揭发孙若微的身份,他则会大方的承诺,孙若微就是靖难遗孤,而他们家已经能够面对过去的那段仇恨了,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胸怀。朱瞻基说完自己想说的话,便把孙若微想见朱棣的事情,也一并说出来,让朱棣知道他们都做好了死的准备了。朱棣没有想到,朱瞻基能说出这一番话来,他说了一番自己的感慨之言之后,便打发朱瞻基回去,同时答应见一见孙若微。
孙若微去见朱棣,朱棣怪责孙若微用性命威胁要见他,孙若微则表示,她是一个决意要嫁给朱瞻基的人,就不能看着朱瞻基为她的事情苦恼,所以她必须为朱瞻基解决难题。孙若微不在乎自己的性命,只想知道朱棣为何明知道她的身份,却还能容她活到今日。
朱棣说明,靖难之役是他们上一代的错,孙若微并没有错,而他也不想留包袱给后人,想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的错,接受史官的铁笔直言。朱棣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后,把朱瞻基对孙若微的一番情义也告诉孙若微,希望孙若微嫁进了朱家,能真正地当自己是朱家人。于谦在军营里看到朱高煦进行骑兵演习特别的喜欢,因为那些兵法他只在兵书上看到,亲眼所见让他觉得叹为观止。
哈斯看不上大明骑兵的兵法,更认为大明打败阿鲁台不是朱棣的兵法厉害,而是阿鲁台笨。于谦不认同哈斯的说法,也不屑他所说的,让他等着瞧,哈斯为此跟于谦理论了起来。哈斯说了自己的一套兵法,认为他的方法可以打败朱棣,于谦则说出了另一套更为有用的兵法,让哈斯知道后忍不住跟于谦动起了手,恨不得想杀了于谦。
朱高炽去牢里看解缙,看到解缙身上全是酷刑的伤痕,对解缙心软了,于是劝说解缙忍耐一下,等着朱棣出征归来大赦天下。解缙等不及朱棣出征回来,他已经知道朱棣要大赦天下,为出证祈福,他求朱高炽帮一帮他的忙,在朱棣面前求个情,在大赦名单上加上他的名字。朱棣拿到了名单,看到了解缙的名字,愤怒地将朱高燧叫来训一顿,怪责朱高燧被解缙给收买了,把他放在大赦名单上。
朱高燧不承认自己被解缙收买,更表示他没有看到名单,因为名单是刑部拟的。朱棣得知是刑部被收买的,正想责备管刑部的朱高炽,正好朱高炽就来了,他于是当面跟朱高炽问起了罪。朱高炽声称,自己也没有看过名单,因为这需要朱棣御批,不需要送东宫给他看。朱棣对朱高炽的话半信半疑,他表示会彻查刑部被解缙收买的人,同时暗示朱高燧去牢里看看解缙是死是活,有意让朱高燧先处死解缙。
朱高燧去了牢里,请解缙大吃了一顿,将解缙给毒死了,然后将解缙的尸体扔到雪地上冻一阵子,再命人拉回牢房假装他自己扛不住牢狱之苦而死。朱棣亲自到军营,指挥演习之事,还把演习的首任大旗交给朱瞻基来指挥,让朱高煦和朱高燧看了,心中很是不满。哈斯和于谦在给马做镫子的时候,提起了御酒的事情,哈斯见于谦这个状元没有喝过御酒,于是带着于谦去偷御酒来喝。
于谦本以为跟合斯一起,偷一壶酒就算了,没想到哈斯直接在营帐里喝了起来,馋得于谦也忍不住一起喝,结果来不及偷走酒,朱棣就回来了。于谦和哈斯没有地方躲又逃不出去,只能躲在桌子底下,等着朱棣他们商量国事后,再设法逃走。朱棣让大家看朱高炽送来的一幅字画,借此说打仗的事情,朱棣知道朱高炽的好意,是想劝他与民休息,因为国库年年赤字,已经禁不起大仗了,可他却不能看着敌人冲进来而不管,所以这仗他非打不可。
朱瞻基见朱棣表示,哪怕自己一个人也要去出征,只能向朱棣表忠心,说明他会跟朱棣一起打这一场仗。朱瞻基表了忠心之后,朱高煦等人也跟着表决心,朱棣为此插剑入桌,要振军心打此仗。朱棣一剑插下去,差点刺中桌下的哈斯和于谦,他并不知道桌下有人,只让人把桌子给换了,这才让于谦他们露了面。朱高燧看到有人埋伏在桌下,马上拔剑要杀人,于谦冷静地坐着等看情况,朱棣得知于谦是为偷酒,便放过了于谦和哈斯,只将他们吊起来示众。
朱瞻基送杨士奇离开的时候,向杨士奇询问,是否户部真的没有钱了,朱高炽才在今天这个日子,上折子劝阻朱棣出征。杨士奇把困难告诉朱瞻基,说明大婚、迁都和出征三件事情一起来,户部实在拿不出钱来,更对此次出征的结果堪忧。杨士奇说完难处之后,再次提醒朱瞻基,让他保住太孙之位,因为这等于保住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朱高炽不放弃阻止朱棣打仗,再次上折子劝说朱棣,并说明朱棣把全国的精锐都带出去了,万一有什么闪失就会有覆国的危险。
朱棣有些不满朱高炽带头反对打仗,朱高炽仍然劝说着朱棣,说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朱棣做的事情已经够多了,就让天下休息一下吧。朱棣叫来朱瞻基,问他该不该打这一仗,让他想清楚再说,说自己寄大希望在朱瞻基的身上,朱瞻基也跪下建议朱棣再和户部兵部的大臣再商议一下,打仗毕竟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好恶而决定,朱棣听了有些失望,赶走了两人。
朱瞻基回了宫,和孙若微说起打仗的事情,并告诉她朱棣让孙若微一起去顺天看看新建的宫殿,到时候两人就在顺天大婚。朱瞻基和孙若微聊完,又来找胡善祥,说以后可能没有时间多见面,让她自己珍重,如果待得烦闷,就多去找太子妃解闷,胡善祥乖巧地答应了,让朱瞻基也珍重。
鸡鸣寺里,朱棣又来找姚广孝聊天,姚广孝见朱棣要抽签来决定是否打仗,便呵斥朱棣,说几十万人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上,怎么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决定大明的命运,而此时,于谦所在的军营也开始向北行进。姚广孝劝说朱棣,朱瞻基没有刻意取悦朱棣,已经是十分懂事了,两人正聊着,朱瞻基来到鸡鸣寺,告诉他去顺天的车马已经准备好了,朱棣叮嘱他沿途多看看民生如何,叮嘱一番后,朱瞻基离去,姚广孝也和朱棣告辞,准备一起离开。孙若微和姚广孝两人共乘一车,孙若微好奇地问起来,姚广孝为什么总是在走索,姚广孝将走索的故事给孙若微说了一遍,还说朱瞻基不相信这个故事,孙若微却说自己也不信,姚广孝只说这是他们两人之间的秘密。
晚上,朱瞻基拿着酒来到孙若微房里,孙若微刚拿起酒杯,聂兴突然从窗外冲进来要刺杀朱瞻基,两人打斗间,聂兴拔剑向孙若微刺去,朱瞻基为了救孙若微,不慎受伤,此时锦衣卫也听到了动静,赶来救驾,可还是让聂兴给逃了。朱瞻基让孙若微告诉聂兴,要杀他不需要躲躲藏藏的,他就在那里等着聂兴。孙若微出门找到了聂兴,替他包扎了伤口,告诉聂兴明天他们两人的落脚地,并让他要杀就杀了自己,自己已经放下了仇恨,朱瞻基不能死,朱瞻基要是死了,那些已经回来的靖难遗孤又要被迫害,聂兴却固执地听不进孙若微的话,执意要报仇,孙若微见劝不听聂兴,又气又急,不知道如何是好,朱瞻基在背后为孙若微披上披风,陪她默默地坐着。
朱瞻基和孙若微到了顺天来视察宫殿的修建,孙若微说起下午自己一个人陪姚广孝去房山巡查,找座寺庙。姚广孝已经决定下午就尝试走索去了结自己未完成的心愿,这次要是失败了,姚广孝就会摔下山崖粉身碎骨,姚广孝叮嘱孙若微,不管自己成功与否,都请她将绳索砍断,孙若微问他担不担心自己会害他,姚广孝笑了笑,他不打算躲掉靖难之役的罪过,如果孙若微在自己走到一半时砍断绳索,那也是他应得的下场,如果没有,说明孙若微已经原谅了自己的罪孽,自己也可圆满了。说罢,姚广孝踏上了绳索,没过多久,孙若微就已经看不到姚广孝的身影了,便砍断了绳索。
永乐十九年,大明迁都北京,金陵应天府南京为留都,迁都后,朱瞻基也被正式册封为太孙,朱瞻基的太孙位置一定,朱高炽太子的位置也更加稳固。朱瞻基被册封后,孙若微和胡善祥两人也和朱瞻基举行了大婚的仪式,两人正式被册封为太孙妃和太孙嫔。
朱瞻基告诉孙若微,出了二月二,自己就要和朱棣一起出征了,到了那时候,就要多去朱高炽那走动走动,孙若微说不用朱瞻基叮嘱,自己也会好好照顾朱高炽,朱瞻基让孙若微在私底下还是要叫朱高炽一声爹,见孙若微不是很愿意,朱瞻基也不强求。孙若微却说自己不是对朱高炽有什么成见,而是觉得自己是一个不祥之人。
哈斯珠子带着于谦来到克鲁伦河,又开始谈论起兵法来,两人谁也不服谁,此时传来了拔营的号令,两人赶紧回了军营。朱瞻基来到军营里检查军备物资,马政和军医官都说自己的人手不够,朱瞻基却下了军令,让他们做好各项工作,十分严肃地吩咐好出了长城后的各项事宜,军官各自散去后,朱瞻基拉住于谦,问他刚刚在笑什么,于谦说刚刚一会的功夫,朱瞻基就得罪了不少人,朱瞻基却说大战在即,得罪人总比打败仗好。军帐里,朱棣收到消息,瓦剌首领马哈木的孙子也先要来军营里拜见,朱高煦猜测也先是要来摸底,打探明军的情况,朱棣决定由朱瞻基穿上龙袍装作皇帝好好吓唬一下那个也先,自己则装作一个老兵在一旁观察,。
第二天,也先来到朱棣的军帐中觐见,朱瞻基坐在上位,装得有模有样地问起也先到底来做什么,也先知道此次大明要剿灭鞑靼后,便提出愿意为大明军队做先锋,大明的将领们听闻也先的军队只有四千人后,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朱瞻基也不屑他那四千人的军队,也先此次带来了战马和羊作为礼物,又讲了几句,也先便告退了。也先走后,朱瞻基送了一口气,朱棣叫来樊忠,让樊忠好好招待也先一行人,不可怠慢,还让樊忠去问问也先,对朱瞻基这个皇帝印象如何。
樊忠将也先的回答告诉了朱棣,也先说大明朝皇上英武有为,旁边跨刀的那个老兵才是真英雄。朱棣一听这话,神色有些紧张,不顾得罪瓦剌部,让人赶紧去追回也先。朱瞻基见朱棣都不敢轻视也先,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也带兵追了出去。也先见身后有了追兵,便让人四散逃开,朱瞻基对也先紧追不舍,跟着他进入了一片密林,也先却不见了踪影,朱瞻基警惕着观察着,也先突然放箭偷袭朱瞻基,朱瞻基躲过,和也先对射起来,对射几番,也先没了箭,朱瞻基还剩一支,朱瞻基将也先击落下马,策马追了上去。也先拔下了身上的箭,举起弓就要射,但最后还是放下弓逃走了,朱瞻基也不再继续追。
东宫里,太子妃正和胡善祥孙若微打着牌,胡善祥说起自己早上看到朱高炽又去了兵部,便建议让朱高炽就在太子府里办公,孙若微见到了时辰,就去熬药了。太子妃见孙若微离开,向胡善祥说起有人向自己告起胡尚仪的状,让胡善祥去处理一下。
兵部,朱高炽看了折子,和兵部大臣们商议起分兵的事情来,朱高炽虽然反对分兵,但还是让兵部给出一个分兵的具体方案来,杨士奇猜测朱棣是要过斡难河,朱高炽见沙盘上没有斡难河的具体地形,有些担忧,兵部的大臣也对分兵说法不一,杨士奇拿来阿鲁台请援的折子,说起这次朱棣出征,阿鲁台的驻地向后退了五百里,杨士奇将阿鲁台各部的位置演示出来,看出这三部是要合围明军,朱高炽将情况写成折子,提醒朱棣小心,杨士奇也建议朱棣分兵在六月前分别击破兀良哈和瓦剌,如若不然,就要即刻撤兵。杨士奇又提议左右两翼各分十万兵力,只要不下雨,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朱高炽却发现,草原上出了一个霸主,能够统领全局,指挥各部行动,这才是最可怕的。
半夜里,于谦和哈斯珠子还在喂着战马,于谦觉得按照这个战法不到年底就可以班师回朝,哈斯珠子却说草原上就要下雨了,到时候明军的火铳就用不了了,于谦觉得明军的士气高,就算不用火器,也可以破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