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告诉朱瞻基,朱高炽写了密折给自己,只要一进山海关,就都是忠心于朱瞻基的军队,朱瞻基连忙表示朱高炽绝对没有二心,继续劝说朱棣回北京,朱棣却觉得很难,他不知道朱高煦和朱高燧会做些什么,他让朱瞻基从自己怀里拿出一份折子,那份折子是姚广孝写给朱棣的,姚广孝推测出大明朝会有三次巨变,朱棣让朱瞻基留着这份折子,并让朱瞻基记住曾经发过的誓,叮嘱他一定不要杀害朱家的人,这份折子也留下给朱瞻基的儿孙,也让他们发同样的誓言。两人刚说完,朱高燧和朱高煦到了,朱棣给了两人十天时间攻打,攻不下来就撤到榆木川,并说再打下去,朱高炽就不给钱了,朱高煦对朱高炽有些不满,朱棣没有说什么,只是让他们一起骑马出去走走。四人骑马到了山头,俯瞰着茫茫雪景,朱棣看着眼前的景色,感叹人生短暂。
明军终于撤军,朱棣也病倒在榆木川,杨士奇到榆木川准备觐见朱棣,朱瞻基向杨士奇问起朱高炽的病情,杨士奇告诉他,现在朱高炽的病情稳定下来了,只是不能处理政务,不能受刺激,只要这样,就可以再拖两年时间,杨士奇让朱瞻基劝说朱棣回北京看病,否则等到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军队撤下来,那时就已经晚了,杨士奇告诉朱瞻基,自己带来了两万备倭兵,可以为朱瞻基效命。杨士奇进帐见了朱棣,朱棣问杨士奇自己可以上马杀敌,下马可以治国,古今帝王有谁能比得过自己,杨士奇奉承了几句,又劝说朱棣回北京养病,但朱棣却说自己已经回不去了,这次叫杨士奇来,是有大事要托付于他,杨士奇赶紧跪下听命,朱棣知道现在是孙若微在帮助朱高炽处理政务后,让杨士奇回去转告朱高炽,把孙若微交给宫正司处死,杨士奇想要为朱高炽解释几句,但朱棣却不听,还说起朱高炽的身体无法治国,打算让朱高煦做皇帝,他让杨士奇想办法要保住朱高炽一家的命,杨士奇虽然吃惊,但没有表现出来,提出等朱高煦登基后,将朱高炽一家送往南京养老,杨士奇还请求朱棣手书一道旨意,命令朱高煦和朱高燧不可以残害亲人兄弟,否则死了以后也不能入宗庙,朱棣答应了。朱棣看出杨士奇还想为朱瞻基说话,便告诉他,自己觉得如果让朱瞻基继位,朱瞻基肯定会死在朱高煦两人的刀下,这才想要易储。
杨士奇回到帐篷后,将一份折子交给朱瞻基,朱瞻基看完后却对杨士奇拔刀相向,杨士奇却不慌不忙地说自己死了,也改变不了朱棣的成见。朱瞻基听完杨士奇分析的利害关系,连忙放下刀对杨士奇恭敬起来,朱瞻基感谢杨士奇告知此事,杨士奇将朱棣的想法告诉了朱瞻基,朱瞻基却坚定地说自己不会闲居在南京,如果朱棣要让朱高煦做皇帝,自己就自刎报国,追随朱棣于地下,杨士奇听了这番话,斥责他不忠不孝,告诉他正是因为朱棣找不到朱瞻基的一点胜算,自己才来了。
朱棣躺在床榻上,叫来了樊忠,让他传召杨士奇,杨士奇此时让朱瞻基做个决定,朱瞻基决定和杨士奇一起去见朱棣。杨士奇进了帐篷,脱下官帽,对朱棣请死罪,朱瞻基也在朱棣床榻前跪下,朱棣知道杨士奇还是选择了朱瞻基,杨士奇极力劝说朱棣改变想法,说朱高煦不是治世之才,如果朱高煦上位,又要连年征战,到那时候,国家倾覆,才是悔不当初,朱瞻基也坚定地请求朱棣成全自己,如果自己打不赢,就到地底下陪朱棣。
朱高炽一觉醒来,看在朱棣坐在自己床前,十分惊喜,朱棣还给朱高炽带了自己在营地里捡到的匈奴人的青铜带扣,朱棣知道朱高煦喜欢这些东西,特意给他带了礼物,朱棣有些惭愧自己打了败仗,朱高炽赶紧安慰朱棣,说大明国力强盛,不必急于这一时,朱棣也羞愧于自己的固执,害得拖垮了朱高炽的身体,朱高炽见父亲难得的如此慈祥,十分感动,朱棣把朱高炽拉了起来,要拉他去大殿登基,朱高炽想要去换件衣服,结果一转头,朱棣就不见了,朱高炽四处寻找着,太子妃几人一脸不解地看着朱高炽,说朱棣没有回来,朱高炽不相信,找出了朱棣给自己带的青铜带扣证明朱棣曾经回来过。
朱棣驾崩后,杨士奇和朱瞻基樊忠商量起如何处理朱棣的身后事,朱瞻基告诉两人,自己已经将去给朱高煦和朱高燧报丧的人扣下了,并让两人拟一道圣旨让朱高煦和朱高燧继续消耗瓦剌部,让他们两人相信朱棣还活着,樊忠觉得朱瞻基是要造反,对朱瞻基拔刀相向,杨士奇也把刀抵在了樊忠的脖子上,极力劝说樊忠听从朱瞻基的命令,避免朱高煦朱高燧两人造反,造成天下大乱。樊忠被说服了,决定帮助朱瞻基。第二天,朱瞻基假作的旨意传给了朱高煦两人,朱高煦两人却觉得这道旨意十分反常,决定回榆木川大营看个究竟。于谦在门口拦住了两人,让他们等自己进军营去禀报。朱高燧和朱高煦进了朱棣的军帐,杨士奇做成一副刚和朱棣商议完军事的样子,告诉朱瞻基朱棣正在生气,朱高煦两人却没有轻易上当,仍然要进帐篷里一探究竟,于谦赶紧拿起帐篷里的东西往外扔,做出一副朱棣大发雷霆的样子,朱高煦两人最终还是退缩离开了,几人这才松了口气,原来帐篷里早已暗藏了士兵,如果事情败露,便准备就地杀了两人。
胡善祥叫来自己的宫女,让她把一封信交给汉王妃,还让她背一个磨盘去给汉王妃,还让她中途绝对不能放下。那宫女背着磨盘到了汉王府,早就已经精疲力尽,汉王妃十分奇怪,不知道胡善祥的用意,打开胡善祥写给自己的信,信上只写了各为其主四个字,汉王妃知道胡善祥不肯与自己合作了,胡善祥也知道那个宫女就是汉王妃的人,汉王妃赶走了宫女,让去找汉王的将领转告汉王,胡善祥已经翻脸了。
深夜,朱瞻基悄悄回了太子府,敲开了孙若微的门,让她悄悄带自己去见朱高炽和太子妃,太子妃朱瞻基回来了,十分惊讶,但又不知道朱瞻基为什么突然回来,朱瞻基打开朱高炽的房门,告诉了他朱棣的死讯。朱瞻基告诉朱高炽,朱棣驾崩前要朱高煦继位的心思,朱高炽听完便知道了朱棣的心思,知道朱棣是为了自己一家着想,朱瞻基却不肯屈服,不愿意在南京委屈一生,朱瞻基见朱高炽如此认命,激动起来,让朱高炽从明天开始就准备登基的事情,朱高炽却不应答,太子妃见状,赶紧劝朱瞻基离开,让朱高炽先好好休息。太子妃劝了朱高炽睡下,又出门打了朱瞻基一巴掌,不满他对朱高炽蛮横的态度,朱瞻基跪下向太子妃用力地磕了一个头,磕得满脸是血,便晕了过去。
朱瞻基醒来时,孙若微正在他旁边照顾着,孙若微见朱瞻基的情绪十分紧张,赶紧安抚下他,孙若微扶起朱瞻基,和他说起朱高炽的病情,昨晚被朱瞻基这么一闹,朱高炽又吐了小半盆血,孙若微猜到朱瞻基是为了皇位而偷偷回来,还告诉朱瞻基这一年多自己都在帮朱高炽批折子,所以前线的情况她很清楚,朱瞻基突然把孙若微推倒,问她不管结果如何,她是不是都不会后悔,孙若微轻轻抚着他的背,告诉朱瞻基,夫妻同命,不管落到什么结局,她都会陪着朱瞻基。
朱瞻基提剑来找朱高炽,朱高炽让太子妃也进屋一起听,朱高炽让朱瞻基如实回答自己的问话,朱高炽问了朱棣的死期,以及朱瞻基的同谋,朱瞻基一一回答了,又把传国玉玺拿了出来交给朱高炽,朱高炽却说一道圣旨并不能让天下太平,朱高煦和朱高燧也不会乖乖听命,朱瞻基将自己的计划说了一遍,并打算尽快操办朱高炽登基的仪式,朱高炽让朱瞻基谨慎处理,驾驭军队要恩威并施。朱高炽决定支持朱瞻基的做法。
草原上,马哈木和脱脱不花,兀良哈大汗会了面,两人都想要撤军,但马哈木却仍然要坚持和明军对峙,吩咐也先给他们两部牛羊过冬,马哈木告诉两人,自己得到消息,大明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兵,还说敌人增兵是好事,马哈木展开地图,想要趁大明后方空虚,直接攻打京城,其他几人却嘲笑起马哈木,觉得他是在做梦,都纷纷离去。
朱瞻基叫来了杨荣,杨溥两人商量朱高炽登基的事情,胡善祥找到孙若微,向她问起朱瞻基回来的事情,孙若微告诉了胡善祥朱瞻基的野心,胡善祥担心朱瞻基会失败,孙若微说如果真到了那一天,自己会想办法送走胡善祥。胡善祥担心孙若微怎么办,孙若微却说自己还没有想好。
草原上,朱高煦和朱高燧来到榆木川大帐,杨士奇又假传朱棣的口谕,斥责两人拒不出营作战,两人听完旨意后,质疑其朱棣的旨意来,杨士奇还想隐瞒朱高炽的病情,朱高燧却戳破了杨士奇的谎言,两人接着质问为什么兵部又调了两万的备倭兵到大营里,杨士奇硬撑着,答应他们向朱棣请示下一步的指示。朱高燧从御前营里的细作那里得知,营帐外晒了很多咸鱼,臭得让人无法靠近,朱高煦和朱高燧觉得十分古怪,决定后撤五十里,回大营里看看情况。晚上,杨士奇见朱瞻基还没有回来,十分担心,怕朱高煦两人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杀进来。
此时的朱瞻基还在宫内,和孙若微说着聂兴乔装打扮混入军营,还替自己挡了瓦剌人一枪,朱瞻基觉得有些愧对聂兴,孙若微听完,想起徐滨对聂兴的评价,孙若微告诉朱瞻基,自己不会再为了聂兴哭了,朱瞻基却抱住孙若微,问她如果自己一去不回,她会不会为了自己而哭,孙若微没有回答,只是目送着朱瞻基离开。
草原上,樊忠正指挥着御前营的弓箭手埋伏在左右两翼,静静地等待着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到来。此时皇宫内,朱高炽已经换好了朝服,准备登基。朱高煦两人率领着大军到来,于谦让两人奉诏进入军帐中和朱棣商议军事,两人跪在帐前问安后,便进了军帐,见没有人后,朱高煦出来质问于谦朱棣的下落,于谦这才告诉两人,朱棣在昨天晚上驾崩,尸体已经由朱瞻基护送回北京,留下遗旨让杨荣杨溥监国,朱高炽灵前继位,此时新帝已立,于谦让朱高煦和朱高燧和自己回去参加朱棣的葬礼,现场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樊忠见朱高煦和朱高燧的部下拔了刀,便抬手让埋伏好的士兵出来包围了他们。朱高燧不慌不忙地示意士兵发射了响箭,准备召来三千营。响箭发出,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便带人杀了起来。正在朱高煦疑惑三千营怎么还没有到的时候,杨士奇带着朱高炽的旨意来到三千营宣旨,朱高炽让三千营士兵撤兵返京,消息一出,将士们纷纷欢呼。朱高煦和朱高燧刚杀出重围突破营门,朱瞻基早就带了军队在门口候着,告诉众人朱高炽已经继位的消息,樊忠带头丢了刀剑,跪下高呼洪熙皇帝万岁,朱高煦见自己没有了援军,朱高炽又已经继位,不甘心地放弃了抵抗。
朱高炽顺利登基,京城里办起朱棣的丧事,朱瞻基也带着朱高煦和朱高燧来觐见朱高炽,两人见了朱高炽,不情不愿地跪下行礼,朱高炽赶紧然两人起来,朱高煦让朱高炽告诉自己,朱棣到底是怎么驾崩的,为什么自己没有收到朱棣的死讯,朱高炽让两人稍安勿躁,等朱棣的丧事办完后,他们一家人再好好地谈一谈,朱高炽提醒两人,他们当年就在这里和朱棣一起发誓,要和衷共处,不能自相残杀,两人有些不痛快,但还是妥协了。
朱高煦回了自己的府里,朱高煦问汉王妃有没有听到什么风声,但现在宫里都在忙着朱棣的丧事,太子妃也成了皇后,想见她一面十分困难,自然得不到什么消息。汉王妃觉得朱高煦出征回来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日坐在镜子前发呆,朱高煦告诉她,自己只是在想,这世上有没有比她更倒霉的媳妇。朱高燧被夺了权,朱高煦觉得等到守灵七天后,朱瞻基肯定就要对他们下手了,朱高燧本来不想回到北京,想要逃到山东带领大军杀回来,但朱高煦却说他们逃了就是叛逆,反而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朱高煦打算在满朝文武面前质问朱高炽,让文武百官对朱高炽产生怀疑,然后再打着清君侧的名号杀入北京城。此时朱瞻基也和于谦杨士奇商量着如何对付朱高煦和朱高燧,朱瞻基想要快刀斩乱麻,杀了朱高煦两人,于谦极力反对,说在灵前动刀,全国全都会反,朱瞻基问杨士奇的意见,杨士奇却说杀有杀的好处,不杀有不杀的好处,朱瞻基没等杨士奇说完话,便愤然离开,于谦也十分看不惯杨士奇的做派,杨士奇却说朝廷的事情于谦不懂。
胡善祥来到胡尚仪屋里,胡尚仪恭恭敬敬地向胡善祥行了礼,现在国丧期间,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压在胡善祥身上,胡善祥想让胡尚仪帮帮忙,胡尚仪却说自己年老昏聩,向胡善祥请辞,胡善祥答应了,打算给胡尚仪找个舒适的住所,等忙完这段时间,自己就好好照顾胡尚仪,但胡尚仪却想要出宫,胡善祥一听来了气,质问胡尚仪她能去哪里,胡尚仪从六岁入了宫,从未出去过一天,她又能去哪里,胡尚仪说宫中一些老人凑钱在京郊买了一大片地作为他们这些无后的老人作为坟地,还建了道观寺院祈福来生,互相救助,胡尚仪想要搬出去和他们同住,胡善祥激动起来,觉得胡尚仪还是在生自己的气,她想让胡尚仪看看,现在已经改朝换代了,自己将来会成为皇后,也会有能力照顾胡尚仪,能为胡尚仪养老。胡尚仪却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活下去,她觉得自己不应该让他们把胡善祥夺去,胡善祥却说除非自己死了,否则胡尚仪哪里也不能去。胡善祥气冲冲地出了宫,宫女安歌赶紧为胡尚仪解释,说胡尚仪是酒后胡言,胡善祥见安歌还算机灵,便让她以后就跟着自己,安歌赶紧拜谢。
御书房内,孙若微替朱高炽抄好了祭文,朱高炽有些感叹,孙若微现在模仿自己的笔迹已经可以以假乱真,孙若微给祭文盖了印后,朱高炽突然说起让孙若微办最后一件事,朱高炽说自己明天要在朱棣灵前宣读遗旨,他思来想去,还是要把赦免靖难遗孤的事宜加进遗旨里,他给了孙若微一夜时间模仿朱棣的笔迹,还把玉玺也留给了孙若微,孙若微感动不已,赶紧跪拜叩谢朱高炽。
朱高炽由两个人扶着来到朱棣的灵前,从全国各地赶回来的藩王纷纷向朱高炽问候,朱高煦和朱高燧也来了,朱高炽不让两人行礼,拉着两人跪在朱棣的棺材前守灵,朱瞻基见朱高煦和朱高燧都跪在朱高炽的身边,心中有些不快,知道是朱高炽的意思后,他提醒朱高炽,按照规矩,今天所有人都应该跪在朱高炽的身后,朱高炽却不听,只是让朱瞻基去给其他王爷行礼。
汉王妃替朱高煦把胡善祥给叫了出来,朱高煦说胡善祥给汉王妃写的信已经被自己烧掉了,胡善祥正想离开,朱高煦告诉胡善祥,朱瞻基想要杀了自己,朱高煦告诉胡善祥,自己要起兵造反,胡善祥不明白朱高煦为什么要跟自己说这些,朱高煦假惺惺地说自己想带着胡善祥一起走,不忍心看着胡善祥死,还让胡善祥趁现在所有人都在守灵,去御书房偷出入京城的关防,胡善祥想要逃掉,却被朱高煦拦住,朱高煦蛊惑着胡善祥,说自己如果活着回来,胡善祥就能成为大明的皇后,胡善祥匆匆逃走,朱高燧在一旁看了朱高煦演的这出戏,十分佩服。
朱瞻基本来在殿前布下了杀手,但由于朱高炽一直带着朱高煦和朱高燧,杀手一直没有机会动手,朱瞻基十分头疼,这时朱高炽又找人传召朱瞻基。朱高炽让朱瞻基不要轻举妄动,并告诉他朱高煦两人是穿着软甲来的,朱高炽叮嘱儿子,宁可让朱高煦他们先造反,也不能对他们下手,否则自己就要罢黜朱瞻基太子的位置。
胡善祥偷偷来到了御书房,孙若微吓了一跳,胡善祥也对孙若微再修改遗旨的事情十分惊讶,胡善祥开始找起兵部的印鉴,孙若微赶紧拉住胡善祥,让她不要闯祸,胡善祥却说自己不问孙若微的秘密,自己也不告诉孙若微自己再做什么,就当今晚她们两人没有见过。
第二天一早,朱高炽开始宣读朱棣的遗旨,朱高煦却对要赦免靖难遗孤的旨意起了疑心,他拿过圣旨,告诉众人这份遗旨是假的,朱高煦在灵前开始对朱高炽和朱瞻基发难,朱高燧也开始帮朱高煦说话。朱高煦还在众人面前戳破了孙若微靖难遗孤的身份,朱瞻基反驳了几句,被朱高炽喝止,朱高炽想要等国丧之后再议此事,朱高煦却说自己就没打算活着回去,他撕毁了遗旨,和朱高燧扬长而去。夜里,朱瞻基带人杀进汉王府,这才发现朱高煦和朱高燧早就带着关防出了京城,朱瞻基惊讶不已,不知道朱高煦是从哪里弄来的关防。大年夜,胡善祥孙若微和皇后正等着朱瞻基和朱高炽回宫吃饭,朱高炽此时正斥责着朱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