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果然中计,他误以为高煦也知道了父皇病重的消息,所以才带兵进城,准备赶在他之前登基,昭告天下。这几天他要联络京师各个部队统领,得到他们的支持。梁妃决定再添一把火,如果加上新制的龙袍和玉玺,就万无一失了。
梁妃送红杏一条裙子,带她去了尚衣局,在那里有一件做小的龙袍,红杏给高炽拿了回来。
皇上亲自出巡,给官员们吃了定心丸,短短一个月,小小的渔村就变成欣欣向荣的藩货市场,番邦贸易给百姓和朝廷带来利益,朱棣更加确定要大力开展藩货贸易。这里的疫情也得到及时控制,百姓们争先恐后赶来一睹朱棣龙颜。
高炽穿上龙袍戴上皇冠,红杏希望如果他做了皇上,自己就不怕有人说三道四妄图拆散他们了,高炽保证会给她一个名分。
朱棣巡查回京快到城门了,吩咐让大家去东门迎接他。朱能告诉皇上,在他南下的时候,太子和解缙有不臣之举,不仅散布皇上归天的谣言,四处联络京城武将,还提前制作了继位所需的皇冠龙袍。朱棣大怒。
解缙和太子知道中计,但现在京城谣言四起,他私自准备皇冠龙袍的事已经泄露出去,高炽不相信红杏会出卖他。皇上重病的消息和龙袍都与梁妃有关,一定是她安排的。现在已经管不了这么多,当务之急是怎么应对。解缙让高炽把罪责全部推到红杏身上,然后再负荆请罪请求皇上原谅。高炽不肯,解缙劝他斩断儿女私情,才有机会完成大业,她不死,他们就得死,所有振兴大明的壮志就会化为泡影,高炽迫于无奈同意按他说的去做。这一切都被给太子送汤的红杏听到了,汤碗落地,红杏掩面跑开。
红杏去找徐妙云求助,徐妙云对此无能为力,告诉她只能成全太子,用她的爱去保全太子的性命,就像当年为保全家族荣誉,保全燕王前途,牺牲自己的幸福一样。没有人会相信是梁妃蛊惑的她,所有人包括皇上都愿意相信是她蛊惑了太子,怪只怪她不该爱上想做皇上的人。主仆二人抱头痛哭,从红杏爱上太子那一刻起,徐妙云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但是她拦不住也不想拦,因为她明白爱一个人的感受。女人的命运就像波涛汹涌中的一叶孤舟,身不由己,又上不了岸。
朱棣命高煦带红杏问话,徐妙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身边最亲近的人被带走。红杏揽下了所有罪责,朱棣下令免去太子所有职务,罚他在东宫闭门思过。红杏按律当斩首,朱棣开恩留她全尸。
高炽扶起红杏连说对不起,红杏嘱他照顾好自己,让他离开,不愿他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此时的红杏多希望回到从前的魏国公府,那里没有对权利的欲望,有的只是快乐无忧。红杏走下台阶,高炽痛失爱人,跪地恸哭。
这次虽然红杏承担了全部责任,但皇上不会再信任太子了,梁妃催促高煦动手毒傻朱允炆。
道衍从高燧那里得知高煦找了个郎中,得了个可使人痴傻的药方,还与皇上密谈要毁掉一个人,他决定去找这个郎中。
道衍找到开药的郎中,吓唬他犯了死罪,郎中害怕给他开了解药方子,药店里却没有方子上的药,道衍漫山遍野寻找药材。
徐妙云一身孝服要去给姐姐和红杏守灵,还要求随姐姐灵柩一同去北平,朱棣答应,告诉她等一切安定之后,就立她为后。
徐妙云来到灵谷寺,让高炽转告皇上,她打算在这里常住下去,直到皇上扶柩北上。徐妙云告诉姐姐在天之灵,她的爱是属于燕王的,不是永乐的,她不知道该怎办,希望能跟随灵柩到北平,生下自己的孩子。
朱高煦已经煎好了毒药,朱棣同意他今天去做。
朱棣也来到灵谷寺,徐妙云不想见他,让高炽扶她到后堂。朱棣进来,屏退了其他人,在亡妻灵前诉说衷肠,一吐做皇帝的艰难,细数对高炽和高煦的失望,打算把高燧带在身边,亲自调教成有为之君。他还说起高煦对付允炆的事,徐妙云听到后一惊。
朱高煦手捧圣旨前往孝陵。道衍采药时不慎滚落山坡,幸好药材到手。徐妙云同高炽来到孝陵,被拦在门外,无奈折返。道衍采齐药材快马加鞭往回赶。
朱高煦宣读圣旨,赐朱允炆药酒一壶,朱允炆自知难逃此劫,从容喝下,倒在地上。徐妙云来晚一步,看到朱允炆的样子痛彻心扉。
道衍赶回来给朱允炆服下解药。
朱棣扶柩北上,送徐皇后回北平,徐妙云和三个皇子同行。长江之上,徐妙云呆呆的望着江水,叹息江水无情,吞没了一切。朱棣与妙云在长江之南一见钟情,又在长江之北一夜夫妻,认为江水是他们缘分的见证。徐妙云心下凄然,为皇上吟词一首,朱棣听着词意不详,不让她再吟下去。
此时徐妙云已走到船头,幽幽的告诉朱棣,自己不可能做他的皇后,更不可能再回到皇宫深院,也绝不会孩子生在皇家世界里。朱棣胆战心惊问她要做什么,徐妙云要带着孩子去到一个他管不到的地方。朱棣哀求她不要这样,徐妙云可惜一切都晚了,看到他下旨赐毒给允炆,她的心就死了。
这时的朱棣充满恐惧,徐妙云指责是他把自己和孩子逼上了绝路。朱棣惊惧,求妙云回头,徐妙云翻入江中,朱棣急命人打捞。可是滔滔江水,再难觅佳人踪迹。
朱允炆恢复了正常,道衍带他来到江边为徐妙云凭吊。
朱棣三天没有上朝了,并且这三天只喝了一口粥。汉王代管太子一切职务。汉王主政,朝政一片混乱,解缙十分忧虑。道衍责备他不该怂恿太子犯错,给了汉王机会,告诫他要把聪明用对地方。
朱棣失魂落魄,整天守在徐妙云的灵前,什么都不想做。道衍劝他不要为一个女人失掉成为千古一帝的雄心壮志,问皇上能否为一个男人走出痛苦,重回朝堂。朱棣问是什么男人,道衍将朱允炆并未痴傻的实情告诉了他。朱棣斥他大胆,只要朱允炆还清醒,就有可能引起战乱。道衍保证徐妙云的死已经让朱允炆彻底了断尘世,皈依佛门。道衍代天下百姓跪求皇上早日恢复龙体。
朱棣梦到徐妙云跳江的一瞬,受惊醒过来,问道衍在哪?梁妃告诉他大师圆寂了。
解缙弹劾汉王朱高煦,历数他作恶多端,僭越犯上。还查明汉王勾结梁妃、纪纲、太医局总管以及南城门守卫,陷害太子的行为。朱棣骂他愚蠢,非要搞得他们父子相逼,兄弟反目。高炽本性纯良,就是因为受到他的蛊惑才差点做了谋逆之事。加上解缙本身就有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的污点,朱棣责他修完大典之后去广西布政司当参谋。
朱棣对道衍进行追封,道衍给他留下一首诗,劝他不要再为朱允炆烦忧。只要皇上成为一代明君,开创永乐盛世,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天下归心,就不会再有人反他。道衍还有一句是关于云妃娘娘的,南方增长天王手执无情宝剑,一斩光阴,二斩世间情爱,世间苦海,往此岸难,往彼岸也许更难,无情宝剑斩断的不是残酷,而是无边的痛苦。朱棣陷入沉思。
北疆出事,朱棣决定御驾亲征,让高炽和高煦着手准备。
永乐大帝渡江而去,失去了他一生的情感,这以后他再没有回来过。他迁都北平,完成了对北平城的大规模营建,使之成为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在以后的岁月里,对中华民族起到了一种凝固的作用,这是永乐大帝执政以来,最有成就的时期。
他施行强民富国政策,减轻赋税,抚恤灾民,疏通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融,编修永乐大典,发展学术文化,遣使郑和六次下西洋,广通邻边友好,实现了开拓国际往来的空前壮举,使人们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他作为大明王朝一个英明的天子,渐渐的被历史确认了。
而后出现了北方瓦勒的率兵进犯,永乐就开始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五次征讨。他御驾亲征,率师北上,踏破苍凉戈壁,重现帝王雄威,为经营边疆做出了又一个重要贡献。
一次朱棣迷路,因为缺水战士们一个个倒下了。朱棣在这里遇到一个老游僧,他四处为家,只知来处,不知去处,走到哪便是哪。两人感到似曾相识,游僧为他指明水源的位置和出去的路。
游僧摘下葫芦扔给朱棣,朱棣接过去喝了个痛快。这个游僧好像能看透他的心事,说他放着龙椅不坐,偏要征战吃苦糟践自己是为了逃避一个女人,朱棣不肯承认,却被游僧道破。朱棣向他打听应文,担心他一个文弱书生,如何游走天下。游僧告诉他自己也曾是书生,现在不照样云游四海。朱棣说他不一样,他做过皇帝,落得如此地步,心中一定有所不甘,游僧讲,皇上至高可是也高不过心中的佛。说完转身离去,朱棣这才恍然感觉他会不会是建文。
永乐走出了几近绝境的边疆,但是走不出他自己的痛苦,就在这次北征回师的途中,突然病死在榆木川,在位二十二年,享年六十五岁。他在死去的前几天,经过一个叫清水源的地方,看见道旁有数十丈的石崖,他还一定要人在那石崖上刻上自己累累功绩。他死后,因在途中暂不发丧,躺在一口用锡做成的棺材里,载在华盖高车,穿城越镇,隆隆而过,倾听百姓们的欢呼,一直到威海,由太子太孙们接着,才正式发丧天下。
明成祖朱棣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以八百护卫起兵,把侄子赶下皇位,为巩固政权展开血腥杀戮,但同时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总体来说功大于过,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