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担心两帮人马继续争斗会导致悲剧重演,郑和建议朱棣要早下决心,朱棣很为难。朱高炽和朱高煦在军机处唇枪舌剑,朱高煦讽刺朱高炽是文弱书生,并告诉朱高炽自己就等着他主动辞去太子之位,朱高炽则劝朱高煦离京就藩,自己会谨言慎行。
朱棣和徐妙云在御花园里散步,徐妙云称朱棣是个大赢家,朱棣表示自己正在找一个不属于任何派系、会领兵又忠心的人。盛庸半夜找朱高煦,表示自己有关乎太子之位的事情找他,朱高煦很感兴趣叫盛庸留下细谈。朱棣要体察民情,平花花建议朱棣下车与百姓近距离接触会更亲民,朱棣同意了,朱棣与一个小乞丐聊天,小乞丐说自己爹在燕军围攻镇江时参加了战斗生死未卜,朱棣很心痛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下令减免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此时盛庸拿着刀砍向朱棣,平花花为了保护朱棣被刺了一刀,朱高煦也追向了刺客,朱棣很关心平花花伤势,怀庆公主骂盛庸忘恩负义,因为平花花曾替他求情,平花花表示自己是锦衣卫指挥同知,每一个建文旧臣都对自己恨之入骨,并告诉朱棣盛庸知道朱棣的出行路线,朝中肯定有他的同党。朱棣表示平花花知恩图报,自己会比朱允炆重用他。盛庸宁死不说出同党,被朱棣赐死,临死前让平花花不要忘了答应自己的事情。朱棣回到宫中得知刺杀前夜盛庸曾经去找过朱高煦,于是派纪纲去救下盛庸问清楚,可是盛庸已死。朱棣在寝宫内和徐皇后谈到朝廷有盛庸的内应,徐皇后劝朱棣息事宁人,安稳人心,朱棣同意了。最后两人一致认为平花花是执掌旗手卫的最好人选。
朱棣宣布了平花花执掌旗手卫,解缙便趁机想拉拢平花花。朱棣看到后表示不希望平花花参与到派系斗争中,平花花向朱棣表示了忠心并请求见朱允炆一面,朱棣同意但表示时机未到。
红杏和朱高炽相约,想嫁给朱高炽,朱高炽表示时机未到,自己不会让红杏受委屈。朱棣想纳徐妙云为妃遭到了朱高煦的反对,朱高煦跟朱棣说自己也听闻了宫中流言,朱棣很生气。
朱棣准备了很多孩子的衣物给徐妙云。
沿海郡县叛乱,朱棣认为是因为早年太祖下的禁海令,道衍便在早朝时提议开放海域,朱棣赞同,表示自己要组建一只船队下西洋,却遭到群臣的反对。解缙认为朱棣此举是沽名钓誉,朱高炽则表示自己不想扫了朱棣的兴,道衍劝朱棣要坚持下西洋的想法,否则会成为井底之蛙,朱棣赞同。早朝上朱棣意志坚决要下西洋。
朱高煦认为无人能带队下西洋,此时郑和自告奋勇,众人哗然。怀庆公主府内平花花正在和锦衣卫谋划复辟朱允炆,表示盛庸正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朱棣信任而死。朱允炆得知朱棣下西洋的想法后表示佩服,认为朱棣确实比自己适合当皇帝。
平花花带锦衣卫以办案之由临摹了汉王的笔迹,暹罗国使者没有拜访太子东宫而是向汉王示好,太子从解缙处得知消息后决定要采取措施对付汉王,同时解缙提醒太子要远离红杏,以免徐妙云出事时受到牵连。
平花花和怀庆公主说了他挑拨暹罗使者从而离间太子和汉王的事,在两人分析谋反一事时,朱棣带着补品来到府上,邀请平花花一同郊游,实则是安排其与朱允炆相见,谁知朱允炆已改法号为应文,潜心修佛,斩断尘缘,不问世事,朱棣暗示平花花忠心朝廷。
由于北平军异动,朱棣召平花花觐见,分析后朱棣怀疑是汉王捣鬼并派人令天策卫出城,由于皇上亲临汉王府,天策卫抵抗无果。
朱棣夸赞平花花机智,平花花也对朱棣的治国之道和体恤民心渐生佩服之情,对复辟一事产生了犹豫。
朱高煦向梁妃诉冤,表明北平异动与自己无关,两人觉得此事有蹊跷。徐辉祖、李景隆和平花花三人商讨复辟之事,平花花吐露对朱棣的敬意,而后怀庆公主劝其放弃复辟。
朱高煦收到线报,青州军和蜀军在城外扎营,同时道衍在屋中发现密信,揭露平花花策反之事并上报朱棣。
朱高煦将两军异动之事禀报朱棣,确定了第二日的叛乱,道衍向朱棣力证此事与朱允炆无关,两人前往寺中求证,朱允炆毫不所动,朱棣也打消了心中的疑虑。
徐皇后和徐妙云得知了平花花策反之事后,心神不宁,徐妙云直言心累不想两叔侄再自相残杀。
反叛之事将近,道衍和朱棣对密信来源很是疑惑,最终锁定平花花本人,而策反一众也正进行最后确认,平花花心神不宁,因为正是他自己将告密信送去了道衍家中。
朱棣不愿血溅宫廷,便分别将平花花、李景隆和徐辉祖请进宫中,众人知复辟之事已被识破,不料朱棣感恩花花的义勇之情,饶了三人的性命,只用一杯毒酒来化解这场宫廷危机,平花花一人承担。
东宫中刺客潜入,不料太子有僧人护驾,朱棣知是朱高煦所为,不再追查。第二日朱高炽请命废去其位,朱棣未允,并严责朱高煦,告诫其与太子之位无缘。
朱棣告诉徐妙云自己有意立她腹中孩子为储,此时传来噩耗,徐皇后病危,朱棣赶到时见三儿子齐跪在宫门前,对其苛责一番后,一同进门与徐皇后最后告别。朱棣悲痛无比,与道衍相见时吐露想迁都北平。
道衍提出设立永乐大钟的想法。朱高煦向朱棣提出要毒害朱允炆,使其失去心智的方法,朱棣陷入沉思。
平花花在安徽黄山一处茅屋醒来,原来朱棣有意救其性命,用借尸还魂之法救回了他,并送怀庆公主与其团聚。
朱高炽在招待藩国使者的时候了解到虽然大明已经同意解除海禁,却没有真正开放港口。于是太子把情况反映给朱棣,两人商议解除海禁不彻底的原因。
朱棣在早朝上讲了三件事,第一是迁都北平,第二是修筑《文献大成》,第三是要解除海禁开放港口与藩国做生意,创造财富。并且朱棣要亲自南下巡视解除海禁之后百姓们的生活,这期间由太子监国。
太子监国期间首先借早朝迟到整治了朱高煦的党羽,后解缙力劝朱高炽拉拢那些武将为日后登基做准备,不要与他们为敌。
朱棣南巡时经过的一个乡镇发生重大疫情,但地方官员隐瞒不报,朱棣甚是生气,命令快马回京让太医局送医送药前来赈灾,朱棣自己也小感风寒。
朱高煦在府上拿手下练武解气,梁雁冰过来询问之前让他办的事办的怎么样,朱高煦要挟梁雁冰如果不帮他扳倒太子,就不毒死朱允炆,于是梁雁冰想到了一个陷害太子的办法。
梁雁冰利用红杏传给太子朱棣在南巡之时得了重病的假消息,让太子半信半疑,同时朱高煦抓了锦衣卫指挥挥使纪纲的儿子威胁纪纲帮助他让太子一干人等相信皇帝确实病重的消息。朱高煦又在第二天带天策卫假意想要硬闯入京城,太子前来阻挡,朱高煦放狠话后离去,此举让太子跟解缙对皇上病重一事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