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以前的蔡和森,蔡母对毛泽东、何叔衡等人也很牵挂,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央连续多次发表声明,中国工农红军也发表了告白军士兵兄弟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提灯游行庆祝晚会上成立了,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蔡畅带着一些女干部教女青年该怎么犁地,毛泽东见状夸赞她的妇女工作,蔡畅提起蔡和森脸色有些不好看,毛泽东也愣了一下。
顾顺章的叛变让蔡和森、恽代英白白牺牲,苏维埃政府发布了通缉令,同时也向中央发了电报。1931年12月,周恩来赴苏区任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瞿秋白与陈独秀在书店相遇,二人不谈党事与国事只谈文学,没聊几句陈独秀便要离开了,陈独秀说要回去好好品味今日这样的大快乐。
周恩来赶到苏区与毛泽东见面,二人已经近五年时间未见,毛泽东认为赣州坚决打不得,不然代价不可估量。攻打赣州历时三十三天,以失败告终,接连失利。攻打赣州的失败,说明还没有攻打中心城市的能力。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连夜商议,周恩来最终选择支持他们,如果中央不同意他来负责。根据毛泽东的建议进入闽西,向漳州发起攻击。福建,长汀。周恩来辗转不安时接到了毛泽东的电话,漳州顺利攻克了,不仅缴纳了许多枪支,还有两架飞机呢,毛泽东只希望把自己这顶右倾机会主义者的帽子摘下来。朱德来叫毛泽东,说战士们着急要见毛委员呢。
毛泽民现在在苏维埃国家银行的行长,毛泽东嘱咐他要把以前管家管的更好些。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毛泽东却并不高兴,因为这次是周恩来一个人担起了责任,也许他还会被批评。不久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受到了严厉批评。有人认为毛泽东右倾机会主义,消极怠工,毛泽东反驳他们打肿脸充胖子。1932年10月,中央局召开会议批评毛泽东消极怠工,被剥夺了对红军的领导和指挥权,只保留了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主席的职位。贺子珍叫他主席,毛泽东情绪有些不太好向她发了火,贺子珍只能默默跑去一边流眼泪。
朱德?周恩来听说毛泽东要去长汀养病,特地来送送他。大家都很佩服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毛泽东也表示有召必回。毛泽东问起了陈独秀的消息,周恩来笑了笑说脾气还是那个样。每有一位好朋友来找他,陈独秀都要搬一次家,这次正要走时,来了不少人抓他,潘兰珍傻眼了。潘兰珍匆匆忙忙跑到人群中,里面正在审讯陈独秀。庭审结束后,潘兰珍被挤在人群中,根本看不到陈独秀一眼。
1933年1月,博古召回毛泽东,主持苏维埃临时政府工作。毛泽东却管不上打仗的事情,他的正确主张说了也不管用。
朱德等许多同志都想听听毛泽东说话,毛泽东深深地叹了口气。陈独秀被判有期徒刑十三年,潘兰珍特地在监狱旁租了个房子陪伴他。狱中的何宝珍暂时还没有暴露身份,邓中夏前来探望,嘱咐她一定要小心,等待中央的营救。但是不久后,邓中夏被捕在南京就义。
1933年,邓小平、毛泽覃、古柏等人因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受批判斗争。但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批判、斗争无所畏惧,真理是斗不倒的。四人约定,追求真理,有了追求真理的信念什么都不怕。毛泽东对四人心怀愧疚,听说邓小平的爱人和他划清界限了,毛泽东叹了口气,邓小平虽然个子小确实一条真正的汉子。
还好,毛泽覃被放出来了,一回来就吃了一大碗猪油炒饭,邓小平等人也来了,受点委屈没什么,职位高低也没有关系,只要继续为党工作就行。组织派人转达中央指示,让瞿秋白去苏区,杨之华暂时留在上海。临别前,杨之华特地买了一支笔给瞿秋白。前段时间杨之华去看过了何宝珍,她从来没有想过活着走出监狱,但是她希望转告邓少奇一定要找到那三个孩子。瞿秋白与杨之华不舍地拥抱告别,笑着让她等自己回来。但这个寒冷冬天里的分别,却成了他们的永别。后来,杨之华收到瞿秋白寄来的信和春华秋实,不禁泪眼决堤。
毛泽东下田抓了好多泥鳅请董必武、陈潭秋和何叔衡吃饭,大家带着辣椒、黄豆、白酒来了,说是一起打牙祭。想起参加一大的十三个人,大家心情沉重,举杯为了当时的誓言干杯。中央急电要红军死守广昌,彭德怀大发脾气。由于李德和博古的错误指挥,形势越来越严峻。1934年,正在修养的毛泽东指导下成功扭转局势,中央让他立刻赶到瑞金去。
上海地下党组织需要经费,大家便扮成了叫花子,准备走小路平安护送过去。瞿秋白来到苏区与众人相见,他与毛泽东也已经六年未见了。瞿秋白和邓少奇说起何宝珍被捕的消息,邓少奇叹了口气,他们为了革命四海为家,只是委屈了他们的那几个孩子。幸好,何宝珍还没有暴露设身份,邓少奇希望她可以活着走出监狱。
何宝珍在狱中做衣服,每件衣服上都绣着三朵荷花,是她的三个孩子。邓少奇与瞿秋白看到池中的荷花,不由得回想起最爱荷花的何宝珍,他们相爱后志同道合结伴而行,邓少奇自责没有照顾好何宝珍。上级通知杨之华立刻转移,而她给瞿秋白的回信还没写完,搬去新的地方,也有可能收不到他的信了。瞿秋白在苏区指导教育工作,正在排一出戏,毛泽东来个他提供素材。
毛泽东希望瞿秋白他们在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上搞一些创作,我们不仅要演苏联的母亲,也要演中国人自己的母亲啊。瞿秋白提笔写下给杨之华的信,只是杨之华已经很久没有收到了,情况越来越严峻,不知何时能够重逢。
1934年九月,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秘密电台遭国民党破坏,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通讯联络中断了。中央的紧急命令是要做好国家银行搬迁的准备,毛泽民便急忙收拾东西,要保护好这些红军的命根子。国家银行还有个秘密金库,毛泽民汇报给了博古,博古对此并不知情,埋怨毛泽民未能及时向自己汇报,还口口声声说他可能会隐瞒。毛泽民心情郁闷,不愿意被怀疑自己的人品。毛泽民和毛泽覃一起去找毛泽东,三兄弟在河边打水漂。毛泽覃知道他们在逗自己开心,又要分别了,不知道这次分别要什么时候才能相见。苏区败成这个样子,红军也要进行主力转移了。
毛泽东去了于都,于都河水深、水凉,战士们如果真的要过于都河肯定要撑不住的。毛泽东看上去气色不太好,突然身体一软差点倒地,连忙被送回去休息。又发烧又咳嗽,毛泽东却还要抽烟,急坏了贺子珍,被周恩来派往于都的傅院长连忙阻止。看过毛泽东的病后,他说是因为多日劳累,多加休息几天就没什么。
董必武等人要千里行军离开苏区,而何叔衡等人留守苏区,离别时,何叔衡送了大家一份礼物,都是他的心意。瞿秋白把最爱的马送给了徐老,敬佩他的勇气与意志。转移行动开始,为了通过于都河大家在河上铺桥,老百姓也纷纷把能用到的木材送过来,甚至还有为自己准备的寿材。
毛泽覃来送毛泽民和毛泽东,队伍路上遇到了留守苏区的刘伯坚。刘伯坚心中万分感慨,只能在心里默默为他们鼓励。战略大转移开始了,1935年,被迫放弃根据地,踏上长征之路。毛泽民和毛泽覃没找到毛泽东,即将回到各自队伍中去,毛泽覃送了他们一张照片,这次分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了。碧英总跟着队伍上面已经批评了,董必武让她尽快回去。徐老觉得自己应该把马还给瞿秋白,于是放开绳索让它回去,希望这匹马能给瞿秋白带来好运。碧英恋恋不舍给董必武留下一个手电筒,离开前还喊着要等他们回来,叫他晚上行军一定要记得打手电筒。马上要离开瑞金,瞿秋白提笔给杨之华写下了在这里的最后一封信,这时马儿自己跑了回来,瞿秋白急坏了,你怎么能回来呢!
国民党闯入瞿秋白家中搜查,为首的人却真心敬佩瞿秋白。行军路上的瞿秋白犯了病,却依然不愿意骑马。撤离已经十天,瞿秋白的肺病很严重,中央决定送他前往香港治病。狱中的何宝珍绣完了最后一件衣服便要上路了,她向狱友坦白了自己的身份,拜托她把这三件衣服转交给家人。1934年10月,何宝珍在南京就义。中共中央召开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红军改向贵州北部进军。留守苏区的部队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情况令人担心。瞿秋白为了不拖累同志们独自留了下来,面对敌人的追捕,瞿秋白跑了一路。何叔衡跑到了悬崖边,眼看没有退路便纵身一跃牺牲。瞿秋白亲眼目睹这一幕,可身体无法支撑自己走下去,他撕碎了给杨之华的信,他没有任何退路了。
在逃离过程中,瞿秋白被抓捕。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分析了这次失败在军事上犯的严重错误,毛泽东认为博古的报告不是实事求是的报告,他们犯了军事错误。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党委,确认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的领导地位。回到家中,毛泽东高兴的告诉贺子珍,我们终于又回到正确的道路上了。这个会开完,周恩来心里也松了口气,但也有些担心身在苏区的同志们。
瞿秋白被捕后没有暴露身份,但还是十分可疑,国民党对此十分怀疑。很快,瞿秋白的身份暴露了,出卖他的人就是护送他离开的同志。瞿秋白不得不承认身份,但国民党领导宋希濂却对瞿秋白心怀敬意,没有上报给南京方面。反而下令另辟监室,加以优待。宋希濂思虑再三,为了避免背上戕杀老师的刽子手的骂名,他决定把瞿秋白这个烫手山芋扔给南京。
杨之华与瞿秋白和党组织都失去了联系,为了生存不得不进了一家蛋行当女工,这个时候收到消息,瞿秋白出事了。南京方面没有同意让瞿秋白押往南京,而是就地劝降。瞿秋白没有投降,宋希濂看到他写的文章不禁感叹好文采。宋希濂去见了瞿秋白,在黄埔军校时,他曾多次听过瞿秋白的演讲,所以也算是老师。宋希濂见过杨之华,见过他们的女儿,一一问起她们的情况,感叹他一家分为三处实属不易。宋希濂要走时说起方志敏,他是瞿秋白的学生,前段时间被捕关押在南京。瞿秋白说方志敏早已超越了自己这个老师,听到其他同志被捕的消息,瞿秋白心中也很悲痛。
刘伯坚在狱中写下绝笔信,1935年3月,刘伯坚在江西就义。为了劝降瞿秋白,宋希濂特地召开了一个会议,想要来个集体劝降。军医每天都给瞿秋白做身体检查,瞿秋白却明白自己已经时日无多。
几位长官请来瞿秋白见面,集体劝降瞿秋白投降,并且把战场上的事情告诉了他,让他识时务转变形势,为国效力。瞿秋白没有动摇,宋希濂却还是不明白,共产党多个山头都倒下了,这恐怕不是瞿秋白说的光明之路。瞿秋白的信仰没有发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已为国家为人民辟了一条光明之路,只是很可惜,他们都看不到这条光明之路。
瞿秋白一次又一次地反思自己曾经的错误,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颗铺路石。瞿秋白突然休克,宋希濂叹了口气,他这样反而成全了他,无论未来怎样,瞿秋白注定是一个名垂青史的人。瞿秋白醒来告诉宋希濂,死不见得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活着也不见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