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了新家后,史英萍想买些家具。谷文昌怕买木质家具会被别人误会他揩公家油,只准许妻子买竹制家具,史英萍虽然觉得有些委屈,但还是依从了他。
文化大革命来临,谷文昌被打倒关押。消息传到东山,大家立刻达成共识,以批斗的名义把谷文昌接回了东山,暗中保护了起来。在谷文昌最艰难的时候,沈福海依然保持着与谷文昌的亲密友情,不仅经常来看望他,还带来他最爱吃的馒头,令谷文昌十分感动。
已经几年没跟谷文昌说话的谷豫闽得知消息后,骑了两天两夜的自行车,从福州赶回东山看望父亲。父子相见,真情溢于言表。离别时,谷裕闽将自己重新整理的《我的傻父亲》的作文留给了父亲。不同的是,这篇作文全没了当年的抱怨和不解,有的只是对一名老党员的深深敬重和对父亲的理解认同。谷文昌读着儿子的“作文”,不禁热泪盈眶。
清冷的冬日,谷文昌和家人被下放到宁化县红旗大队劳动。面对不公的待遇,年过半百的谷文昌内心平静如水,和普通社员一样,每天辛苦劳动。劳动之余,他居然还像在东山一样,四处访查民情,深入了解当地百姓们的实际困难。
因为宁化的粮食亩产始终不足三百斤,当地老百姓们一直面临着吃不饱饭的问题。生产队的田队长知道谷文昌曾当过大干部,而且为东山创造了无数个奇迹,便潜心向他请教何增产增收的问题。
谷文昌根据宁化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要搞包工分制的建议,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以此调动起每一个社员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大锅饭的问题。与此同时,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与社员同工同酬,更要勇于挑重担,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他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多数社员的认同。包工分制立刻在宁化实施起来,社员们的生产积极性也跟着上来了。解决了生产制度问题,谷文昌又着手在种子、灌溉等问题上逐个进行优化,以保证增产增收。
朱才盛为了保护谷文昌,打着让他回东山交待问题的旗号,专程到宁化把人接了回来,好吃好喝地让谷文昌补养身体。可谷文昌始终放心不下宁化的粮食产量问题,担心着宁化的老百姓们还饿着肚子,坚持要回宁化,身体力行地践行他让宁化老百姓吃饱肚子的承诺。
宁化大队的“大眼珠子”林国忠不相信,一个谷文昌就能彻底改变宁化历来都是亩产三百斤的历史,对他百般刁难,非要谷文昌去艰苦的水库建设工地上劳动。
谷文昌面对林国忠的责难,一言不发,默默地提上行李去往水库工地劳动。渐渐地,宁化大队的人们被谷文昌折服,大家不自觉地听从谷文昌的安排,谷文昌成为宁化百姓心中的“官”。宁化县的粮食亩产在谷文昌的悉心指点和亲力亲为下,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朱才盛和陈文才专程到宁化探望老书记,竟听说谷文昌在这里被誉为“谷满仓”,成了当地的名人。一打听才知道,谷文昌一到这里就从早忙到晚,搞植树造林、搞实验田、修建水库,粮食亩产提高了一倍多,所以老百姓拥护他、喜欢他、尊敬他,自发给他起了个名号叫“谷满仓”。
文革后,恢复工作的谷文昌以极大的热情,再次投入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奔忙中。在修建水库工作中,谷文昌昏了过去,胃部大量出血,谷文昌却当成胃溃疡,继续工作。水库建成,谷文昌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此时,谷文昌却闻讯沈福海去世,立刻动身回到东山,与另一个老朋友许元璐再次相约,送老朋友最后一程。老友重逢,谷文昌和许元璐都感慨万千。许元璐由衷地佩服谷文昌始终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做,一辈子甘心为人民服务的谷文昌却觉得这些都是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份内之事。
吴志远主动来送谷文昌离开东山。谷文昌教育吴志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林业部门要精心照顾好这些树,让优良传统继承下去,让东山变成实实在在的米粮川。吴志远当即表态,请谷文昌放心,现在东山就连小学生都知道爱护一草一木。谷文昌欣慰不已。
谷文昌终于没那么忙了,可以跟子女们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在子女们的撒娇打闹中,享受亲情的温暖和美好,享受本该属于他的天伦之乐。他最小的儿子谷豫东也要毕业了,想留给父母身边照顾,可谷文昌却坚持让他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且为避免被照顾,绝对不能去东山插队。
谷文昌在广交会出差时,胃病突然发作被送进了医院,经检查后确诊是胃癌晚期,而且已经扩散。在领导的关怀和史英萍一再坚持下,送谷文昌到上海肿瘤医院进行了手术。可谷文昌却为了节省医药费,在术后坚持回到地区医院休养。
弥留之际,谷文昌依然惦记着东山的绿化。他让陈文才转告吴志远,木麻黄寿命有限,一定要转达自己对东山延续绿色的建议,他也很想再回东山看看。在史英萍对东山翻天覆地变化的讲述中,谷文昌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今天的东山,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么多年来,东山人民仍然非常感念谷文昌。每年都会有百姓自发的去看望他,看望这位“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党的优秀干部,“先祭谷公、再拜祖宗”至今仍在东山百姓中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