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出时间:2014-10-01
王林:
| 饰演角色 | 主要演员 | 角色介绍 |
|---|---|---|
| 萧红 | 汤唯 | 或许是身体不好的缘故,她总是脸色苍白、嘴唇紧闭的样子,动起来却很敏捷,笑时甚至显得有些神经质,很难不让人发现她的单纯。但她又是个极具才华的作家,文章里世事人间的美好、疾苦、丑陋、挣扎、不堪轮番上演,文章外她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永恒追求爱与自由。 |
| 汪恩甲 | 袁文康 | 家里给萧红早早定下的未婚夫,在当时的哈尔滨,汪家确实有一些名气的,无奈萧红早早决定断绝家里的豢养,可汪恩甲对萧红却是有感情的,为此不惜背着家族辱名的压力,与萧红在一起,可惜两人也没再一起多久,在一个夏夜,汪恩甲与其整个家族都消失不见了。 |
| 丁玲 | 郝蕾 | 经历非人折磨,成就非一般美名。红颜薄命反而练出了她一身铁骨。率性、果敢,有气质、有魅力,真正是女人中的女人。1938年丁玲与萧红的相遇,被认为是历史性的一刻。后来萧红客死异乡,五十年代后期,丁玲两次遭受残酷迫害。恢复名誉两年后病逝,被公认是中国女权运动的开风气之先者。 |
| 程涓 | 唐艺昕 | |
| 老黄 | 王景春 | |
| 王林 | 屈菁菁 | |
| 萧军 | 冯绍峰 | 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能文能武,敢爱敢恨,一生在意气风发中展开,在百舸争流中搏击,在风平浪静中收场。在生命中最好的时光里遇见最好的萧红,相遇是命中注定,分开更是宿命。萧军的大男子主义与敏感自我如萧红,注定相恋相知却无法相守。 |
| 白朗 | 田原 | 她是那种话不多的女人,永远默默的,默默应许母亲把自己顶婚于罗峰;默默当上东北第一个报社女编辑……直到建国后风暴牵连,她被牵连才发声,绝不再写一字。就是她,一直默默帮助着萧红,同样作为东北人,一路从北到南,始终给萧红照料。 |
| 梅志 | 袁泉 | "在西伯利亚矿山的深处,保持住你们高傲的耐心……"这是普希金赞美十二月党人妻子的诗句,后来被用来赞美她。这个喜欢浅色、微笑的女子,永远有着二十岁的动人眸子。丈夫胡风说她好骗、幼稚,可她一直陪伴胡风走过后来的苦难时光。还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 |
| 许粤华 | 杨雪 | |
| 周颖 | 张瑶 | |
| 胡风 | 冯雷 | 耿直、易于招怨,是可以接近的--这是鲁迅对胡风的评价。萧红的《生死场》题目为胡风所起,并写了后记,关系亲疏可见一斑。1955年,胡风被捕。"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旷日持久。1979年胡风获释,1980年、1986年、1988年,历经三次平反过程,胡风才彻底平反。在彻底平反前的1985年,胡风去世。 |
| 舒群 | 沙溢 | 典型东北人,性格耿直、爽快,属于拔刀相助、肝胆相照的人。因为皮肤黑,被嬉称"老黑",他也喜欢这身穷苦人的肤色,甚至以此为笔名进行创作。是二萧最早的朋友,后来称为少数涉足电影的作家。 |
| 鲁迅 | 王志文 | "他的笑声是明朗的,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笑的咳嗽起来;""他走路很轻捷,见过的人都知道,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走出去;"这是萧红笔下的鲁迅,一个真的鲁迅。 |
| 许广平 | 丁嘉丽 | |
| 周鲸文 | 张嘉译 | 早年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后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留学。1938年赴香港,创办《时代批评》半月刊。在港期间,曾帮助萧红。1985年逝世,终年77岁。 |
| 蒋锡金 | 张译 | 热情洋溢、幽默开朗,不时还会搞点小热闹出来活跃下气氛。萧红在武汉时期,多亏他帮忙照料。可惜,他是不懂萧红心里的,作为朋友是古道热肠的,作为知己却无法输送更多灵魂给养于萧红。但这样的人,大抵都长寿,作为诗人、作家、鲁迅研究专家,他病逝于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