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出时间:2014-04-18
《舌尖上的中国2》是一部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该片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舌尖上的中国2》是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续集,于2014年4月18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开播,并在爱奇艺、乐视网等多个网络平台同步播出。
剧集信息:
《舌尖上的中国2》首播版共分7集,每集50分钟,依次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相逢》《秘境》和《三餐》。央视相关负责人表示,比起前作,《舌尖上的中国2》在拍摄制作上比第一季更加精致大气,美食范围也更广。
根据首播之后的各方反应,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20点档《特别呈现》时段,已于2014年6月18日~25日推出了《舌尖上的中国2》精简版,共分8集,每集48分钟。精简版在调整和压缩之外,播出顺序也有所改变,依次为《时节》《脚步》《心传》《秘境》《家常》《相逢》和《三餐》,雪藏已久的第8集《花絮》作为最后一集播出。
剧集评价:
1、舌尖2在万众瞩目中,终于以一周一集的节奏播出。但客观地讲,它的质量和这种期待并不相称。如果说,第一季以食物为经,以人为纬,那么第二季就基本上彻底把食物沦为配角和道具。
2、严格意义上,舌尖并不算纪录片,更精确一点去定义,应该是一部专题片。第二季尤为如此,散发着典型的中国电视台出品的气味。如果说第一季还有着记述与旁观的视角去呈现食物和人组成的世间烟火,那么第二季基本上是由台本事先串联了故事,安排了情节,再结合故事主角进行混杂着表演的半原生态生活。
3、第二季中的一些故事和细节实在可疑。藏族孩子上树找蜂蜜,这个和人类星球的画面、剪辑甚至台词都基本一样。导演说,这不是抄袭,是致敬。但致敬是应该保留神韵和精神指向,但要有最基本的变形,你连台词基本上就等于从英文直接翻译成中文,这算致敬吗?那个十层楼高的树顶有一个蜜蜂巢,那个藏族小孩是怎么看见的?整个片子第一句台词,是这个藏族孩子用一句标准的普通话说出的“这么小”。你告诉我们,“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普通话都说成这样了,这地方与世隔绝吗?我去过那些真正与世隔绝的藏区,那些牧民连看着人的眼睛都难以做到。那你找到的这个与世隔绝这么久还能说普通话的孩子是转世灵童吗?其实,这些白马、尼玛、旺堆什么的生活的地方早就世俗化了,集市上什么都买得到,人们都穿着牛仔裤生活,难道还买不到一块糖么?
4、关于麦客。这个群体现在几乎演变成了浪漫主义的象征物。他们已经被书写过无数次,无论新闻媒体的特稿报道还是NHK的纪录片。他们在烈日和土地之间,弯腰收割和捆扎麦子的姿势符合对于“劳作”的基本原型的想象。辅之以现代化进程的背景,这群人身上又显露出一种悲壮的宿命感,和“最后一撇”的文物价值。此次的舌尖2其实突出的就是这个调调,至于小麦和面食似乎可有可无。但是由于有了那个上书找蜂蜜的白马的抄袭桥段,这个被HNK拍摄过的麦客的再一次出现,就显得可疑起来。到底是摄制组去目击了一场收割,还是带领他去表演了一场收割呢?
5、舌尖2创立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营造一种氛围,推广一种生活方式,然后售卖这种生活方式中所需要的物品。其实这并不新鲜,这是《变形金刚》的做法,孩之宝公司为了售卖变形金刚玩具,把这些机器人编排出了一个鲜活的故事。如今,野蘑菇和野蜂蜜成了大黄蜂和擎天柱,《变形金刚》成了《舌尖2》而已。天猫上那些物品瞬间卖空,证明了这种盈利模式地成功。但是经济问题会反作用于文化问题,如果真的是为了出售这些食材,那么纪录片本身还有什么意义?它不会彻底沦为一季巨大的软文吧?
《舌尖上的中国2》诱人美食: